工程技术

北京城市副中心这十年|绿色画卷在大运河畔徐徐展开

时间:2024-02-02作者: 工程技术

  人民网北京1月31日电 (记者李博)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记者从1月30日通州区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主题宣传活动绿色发展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北京新“两翼”之一,绿色发展是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的底色,是副中心生机勃发的最好标志,经过十年发展,一幅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美丽画卷在大运河畔徐徐展开,成为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通州区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战略定位,坚持减量发展和高水平发展并举,境域内绿色空间布局一直在优化。北京市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琼介绍,截至目前,通州区森林总面积已达45.79万亩,森林覆盖率33.7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75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91.24%,城区绿化覆盖率50.95%。

  城市副中心“两带、一环、一心”绿色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东西部生态绿带初现雏形,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逐渐闭环。400余公里绿道横贯南北,8个万亩森林组团串联东西;4万平方米屋顶绿化、20条风景林荫路,促进区域绿化美化提档升级。截至目前,通州区已建成国家森林乡村22个,首都森林城镇4个,首都绿色村庄12个,森林村庄8个,花园式社区8个,实现了百姓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

  据统计,城市副中心林地、绿地、湿地年碳汇量已达50.2万吨。同时启动了节水型绿地建设试点,推动园林绿化垃圾减量化应用试点,副中心湿地保护率已跃升至全市第三。通州区已建成并对外开放各类公园51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已累计建成保育小区49处,发现外来物种55种,监测到野生鸟类365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5种。

  北京城市副中心不断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通州区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刘志平介绍,2023年,通州区细颗粒物(PM2.5)累计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与社会经济活动和扩散条件水平相似的2019年相比,同期下降8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浓度分别为69、32、3微克/立方米,较2019年分别下降11.5%、23.8%、40.0%。全年扣除沙尘影响,累计优良天数267天,较2019年增加41天。2023年,通州区8个国市控考核断面水质均值均达到Ⅳ类及以上。

  城市副中心逐渐完备气候投融资体制机制建设,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初步建成,截至目前入库项目累计146个,其中减缓项目51个、适应项目95个,涵盖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低碳交通、降低工业过程排放、节能技改和绿色建筑等领域,总投资金额约1601.55亿元,预计将实现碳减排129.98万吨。

  在京津冀生态共建协同发展方面,刘志平说,通州区编制通廊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意见,明确大气污染防治等7大领域20余项重点工作任务;推进与河北廊坊北三县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统一,三河市2018年以来新建和改建4座累计24万吨规模污水处理厂,目前排放均已达到北京地方标准。

  当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加速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住建委副主任王练雄介绍,通州区已形成绿色城市“10+4+6”规划实施模式,“10”是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无废城市、水系统、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绿色科技、绿色治理十大领域;“4”是政策体系、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管控体系四大体系;“6”是绿色行政办公区、绿色商务服务区、绿色文化旅游区、绿色综合交通枢纽、绿色家园社区、绿色特色小镇六大特色示范展示区。

  王练雄说,城市副中心绿色建筑执行标准全市最高,全面实现新建建筑100%达到二星级绿色建筑规定要求,新建公共建筑100%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截至目前,三大建筑、新光大中心等84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建筑面积1241.16万平方米;其中二星级建筑面积507.19万平方米,占比41%,三星级建筑面积644.08万平方米,占比52%。

  “我们推动绿色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近零碳建筑、健康建筑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实施超低能耗建筑约34万平方米,建成全国能源行业首个近零碳(能耗)项目——副中心智慧能源服务保障中心,在行政办公区二期160与169地块试点建设“双零”建筑(近零能耗、近零碳排放),北京市首批集中供地高标准商品房项目执行绿色三星级、超低能耗和健康建筑三项建筑标准。”王练雄表示。

  新型绿色建造方式在城市副中心全面铺开,北京市重点工程绿色施工比例达到100%。重点项目广泛采用装配式建筑,新建保障性及政策性住房全面采用装配式建筑,行政办公区一期装配式建筑占比80%以上,二期100%采用装配式钢结构。2023年初至今,通州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60.12%。同时试点并推广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预制装配技术等一大批绿色实施工程技术,还在副中心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集中试点了工程总承包、建筑师负责制等创新方法,形成了副中心特色的集约化绿色管理方式。

  在保证防洪安全前提下,城市副中心充分挖掘历史背景和文化,打造两岸景观,建设慢行系统,提高亲水性和开放性,形成连续贯通的生态化滨水岸线和高品质滨水空间。北京市通州区水务局副局长刘振锋介绍,“十四五”期间加快实施通惠河二期、萧太后河、玉带河等骨干河道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工程,2020年温榆河、北运河水质主要指标为IV类,高于水功能区划V类要求;通州区3个重要水功能区全部达到水功能区划标准。

  通州区大力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建成碧水、河东及张家湾再生水厂等污水处理设施166座,污水处理能力约57.41万吨/日,污水处理率由2015年67.2%提升至2022年94.5%。河东资源循环利用中心一期已进入商业运行,与河东再生水厂构成10.8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规模,满足副中心东部地区需求,实现了乡镇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覆盖,基本实现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2020年-2023年污水管线公里,再生水管线个村庄完成生活垃圾污水治理。

  北京通州区获批第二批国家水弹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经过近8年建设,总计完成试点区水弹性城市项目125项,4万余居民受益。截至2023年底,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为29.9平方公里。到“十四五”末,城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标准;到2035年,海绵城市达标比例将达到80%以上。

  2019年10月3日,通州城市段11.4公里旅游通航;2021年6月26日,北京段40公里及河北廊坊段22公里分别通航;2022年6月24日,京冀段全线公里相互连通试验性通航。北运河通航让北京市第一次出现航道和航运,第一次出现市内水路运输,京冀相互连通标志着北京第一次出现跨省际航道及水路运输。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首页
电话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