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米兰体育 发布时间:2025-11-08 16:07:20
1955年,当第一批设计人员踏上武汉青山区的农田时,他们带来的是绘图板、计算尺,以及一个钢铁强国的梦想。
2025年,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冶南方深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业务足迹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在钢铁工业、能源环保等领域,推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方案和中国装备走向世界。
70年间,从长江之滨的艰苦创业,到融入全球发展大局的勇毅前行,中冶南方始终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央企责任使命。
走进中冶南方企业展厅,金属锻造的使命宣言熠熠生辉——“为钢铁工业进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作出卓越的技术贡献”。 这是一代代中冶南方人在党的指引下,朴素而坚定的初心,历久弥新、薪火相传。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缺钢少铁” 是制约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最紧迫难题。响应党和国家全力发展钢铁工业的号召,1955年,中冶南方的前身武汉钢铁设计研究院(简称武汉院)应运而生,承担起建设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工业基地——武钢的重任。
蓝图绘就,使命在肩。为确保一号高炉如期出铁,武汉院的设计团队同步进行绘图、计算、协调、审核等环节,全力与时间赛跑。他们昼夜奋战,将复杂公式表格化以提升效率,并依据施工缓急动态调整设计,圆满地完成了设计任务。1958年9月13日,火红的铁水从武钢一号高炉喷流而出。“为国铸钢”的使命感,从此深植于企业的基因之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为突破中国钢铁工业“薄板依赖进口”的困境,国家决定启动武钢“一米七轧机”工程,引进设备价值高达6亿美元,武汉院受命牵头技术引进。在资料匮乏、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技术专家们全力学习消化各类资料,深入调研、当地考验查证,确保在谈判中不落下风,最终圆满完成国家交付的任务。在引进、消化、吸收中,这一工程奠定武汉院在冷轧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从此,我国彻底告别了薄板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钢铁工业走向现代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武汉院相继参与宝钢、首钢、鞍钢、沙钢、马钢、太钢等国内大型钢铁基地的规划与建设,承担近百家钢铁企业的新建或改扩建设计,为我国进入世界钢铁大国行列做出重大贡献。
从武钢到宝钢,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企业的名称、体制在变,但“为国铸钢”的初心始终未改。这份恒固的初心,如同定盘星,让中冶南方在70年的风云变幻中从未偏离航向。
进入新世纪,中国市场经济浪潮奔涌,武汉院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以“变中守恒”的智慧,开启一场触及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
2004年,顺应党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决策部署,中冶南方改制成立,从传统设计院迈向现代企业。按照“主辅分离、精干主体”的原则,武汉院采取分立方式,由中冶集团、武钢集团、鞍钢新轧钢、青山国资等共同出资,组建中冶南方,公司面貌焕然一新。改制建立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体制、机制和管理结构向灵活高效转型,充分调动了骨干员工积极性,为后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现代企业制度不仅反映在对企业的治理上,更反映在对项目的管控上。企业改制的同时,业务模式转型也在深入推进。
2002年,涟钢2200立方米高炉总承包项目招标,这是国内首个采用市场化招标的大型系统工程总承包项目。面对有几率存在的项目管理和未知风险,业内鲜有企业敢于接手。中冶南方组建专班反复论证,毅然决定做首家“吃螃蟹”的企业。项目团队以精细化管控破局,将高炉分解为数十个子系统,逐项优化设备与材料成本,设计、采购、施工无缝衔接,最终仅用18个月便建成投产,创造国内外同类高炉占地最少、投资最省、工期最短的记录,冶金建设行业总承包的新模式从此蔚然成风。这一成功实践,彰显了中冶南方在市场化改革中的魄力与智慧。
“变”,绝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与企业使命的清醒认知。无论是改制转型还是模式创新,其核心始终是“以变促恒”“变中守恒”——通过主动求变,巩固并延续在技术、责任与战略上的根基,确保企业历经市场的砥砺、风雨的洗礼,始终立于时代潮头。
在坚守核心业务的同时,中冶南方还稳步推进从工程设计向技术装备研发、从单一冶金向多元领域的战略转型。2007年,中冶南方总部迁入“现代、简洁、内敛、生态”的花园式新园区,不仅为引进高端人才、打造企业品牌创造了优良条件,也为多元业务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由内而外焕发出科技型企业的蓬勃活力。
公司成立冷轧设备成套事业部,持续投入研发,建成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冷轧系统工程——鞍钢冷轧2号生产线,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成立热轧事业部,逐步提升了公司在热轧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建立研发基地,布局热工、自动化装备制造,开展炭砖研发;相继成立研究院等机构,逐步构建覆盖全流程的研发体系。
中冶南方将数十年来在钢铁领域积累的系统工程能力,拓展至城市建设、能源环保等更广阔领域。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冶南方作为国内首批企业支援深圳建设,承担深圳市整体规划及主城区多个道路、公路、桥隧设计,成为党领导下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此后数年间,中冶南方陆续参与了武汉八一路延长线、光谷大道、湖南桃花源大桥、高新大道等市政设施建设工程,整合水弹性城市、风景园林、市政路桥、综合管廊等多领域技术,打磨出“综合设计”模式,实现“整体规划、协同设计、一次建设”,构建起水弹性城市全过程标准体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环保形势日益严峻,中冶南方延伸发展能源环保业务,布局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污水污泥处理、固废处理、废气治理、环境修复五大业务板块,成为第一批进入土壤修复行业的领军企业,建成国内顶级规模的城市生活垃圾发电厂、国内焦化行业烟气治理首批投产的行业标杆工程……一项项成绩,让中冶南方在环保市场上迈入行业前列。
2016年,中冶南方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又一次大刀阔斧作出战略调整,明确钢铁、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环保三大主业发展定位,全面构建起“3+N”多元业务发展体系,打造出现代化集团化管理架构。
潜力再一次被激活。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环保业务当年一举拿下约60亿元的新签合同,较往年翻了一番。三大主业齐发力,2018年,中冶南方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如今已迈上两百亿元台阶,稳居全国勘察设计企业前十强,实现跨越式增长。
坚持长期主义,中冶南方在产业布局中稳扎稳打,既不盲目追逐市场热点,又在风险管控范围内开展有益探索,形成了体系完善、资产优良的发展基础,这种在变化中坚守核心业务、在创新中保持战略定力的发展理念,成为中冶南方持续成长的重要支撑。
伴随着武钢的成长,武汉院逐步迈向更广阔的舞台,足迹遍及宝钢、首钢、鞍钢等全国各大钢铁基地,在与共和国钢铁工业一同成长壮大的同时,奠定了自身在钢铁工程技术领域的领头羊,为新中国早期工业体系建设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
回顾中冶南方的发展史,变革与创新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正如公司所倡导的“创新成为习惯”,这种理念已深深融入每一位员工的日常,成为驱动企业前行的核心动力。70年来,中冶南方紧扣科技自立自强时代命题,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将科学技术创新从“关键变量”转化为高水平发展的“最大增量”,持续引领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中冶南方以自主研发的工业网络站点平台WISDRI DiPlant为基座,将数字技术深度植入钢铁生产全流程。其打造的全球首个数智孪生料场,实现了原料入库、混配、盘库的全流程自动化和无人化;“智慧高炉”解决方案成功破解了高炉“黑箱”难题,让“经验炼铁”变“智慧炼铁”。从智慧烧结到炼钢一体化管控平台,再到冷轧数字工厂,中冶南方已实现钢铁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技术落地,成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探索者与践行者。
重塑低碳循环的产业生态,中冶南方研发的全球首套超临界煤气发电机组投入运行,技术指标创下多项世界纪录,中冶南方在煤气发电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70%,承建的煤气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一个三峡工程。在混酸废液再生领域,中冶南方已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创新力就是产品力、市场力。依托自有的装备产品制造基地,中冶南方打造了世界最高拉速连铸机、世界一流水平高炉炭砖等“单项冠军”产品;自主研发制造的绿色智能型冶金工业炉,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前三;自主研发制造的变频器产品,是钢铁行业高端变频器第一国产品牌。
在“一带一路”沿线,中冶南方承接并实施了印尼德信、越南和发榕桔等多个大型钢铁基地的总体规划及建设,建设了世界最大不锈钢连续生产机组、塞尔维亚第一座蓄热式加热炉。以领先的技术实力和卓越的工程管理能力,中冶南方成功推动了一系列大型工程与高端技术装备走向世界,不仅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更以可靠的品质和出色的服务赢得了全球客户的广泛信赖与高度认可。
支撑创新的,是“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土壤。近年来,中冶南方坚持科技与人才“双轮驱动”战略,依托“千万元引才基金”,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加盟,在4位全国工程勘测考察设计大师的领衔下,建立起数千人的工程技术团队,搭建起国家级、省市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27个,收获5000余项专利成果。尊重人才、鼓励探索,创新不再是少数人的职责,而是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迭代更新,更是企业文化对创新行为的持续滋养与激励。它让创新从偶然变为必然,从被动化为主动,最终成为企业最鲜明的气质和最核心的竞争力。
70年砥砺前行,中冶南方走出了一条矢志创新的奋进之路。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坚定不移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中冶南方始终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掌握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工艺与技术装备。面向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化科学技术创新,实现了从技术追随者到并跑者、乃至部分领域领跑者的重大跨越,成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冶南方正以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为翼,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坚定成为“国家责任的践行者、技术进步的引领者、产业创新的驱动者、美好生活的创建者”,将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继续谱写高水平发展的新篇章。
,米兰体育下载并安装备案号:粤ICP备19039425号 米兰体育专业从事机器人系统维修,变频器维修,伺服驱动器维修,直流调速器维修,触摸屏维修, 欢迎来电咨询!